2006-08-09

关于1989年的血雨腥风

很早就发现在我的博客流量的来路统计中百度搜索占有相当比例,而最热门的关键词竟是“六·四学潮”。这都源于我2006年3月19日的一篇名为“符”的文章里的只言片语。对这些辛辛苦苦撞进我博客的网友,不管动机如何,寻找真相的精神总是令人钦佩的。于是,我打算专门记录一下“六·四”之于我和我身边的人,虽然无法保证不偏不倚的映射出那段历史,但至少能提供一个真实的侧面吧。

我与1989年最亲密的接触来自儿时从电视上看到的影像:晚7点的《新闻联播》里,岿然矗立在军车上的“伟大的人民解放军”被“反革命暴徒们”用砖块、酒瓶砸得头破血流仍打不还手……现在想想,这些画面的选取是多么的别有用心!

上学后很少有人提起这件事情。即使是学习中学历史的过程中,我虽对课本上的记叙和老师的讲述半信半疑,却也不曾刨根问底。直到拿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临行前亲友们再三叮嘱要“专心学习,听话,不要闹事”,才使我体味到这段历史对社会的影响犹存。

新生总是对校史最为热衷,而“六·四”作为其中最神秘的段落之一自然引起了我们足够的关注。我和室友们一起去图书馆寻找当年的资料,失望大于希望,只在人文社科借阅区找到一本名为《惊心动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纪实》的小书,还是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这个“官方”编写的。然而,封面上“内部发行”几个字还是吸引我们细细的把小书读完。事实证明,“内部”还是能看到真相的。这本书中的观点较少偏激,基本上只进行客观的描述,使我对学潮的始末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后来不记得是谁从校内某ftp上下载到了记录片《天安门》(这应该是网络上最广为流传的关于“六·四学潮”的影像资料)。今天回忆起来有些可笑,我们满屋的人是惴惴不安的把门紧锁,围在电脑旁调低音量,把片子看完的。虽然这部记录片的访谈部分有时假假的,似乎嘉宾的观点已经发生强烈的扭曲,但是,其中北京全城乃至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普通学生和学运领袖的慷慨激昂都猛烈的冲击着共产党用十年时间为我们树立起来的价值观。那一晚的惨剧,让人为无数的青年才俊惋惜流泪。很多学生本可以活下去,但他们毅然选择了死,选择了为民主和自由献出自己的热血。然而这群最革命的人,至今仍被自己深爱的祖国扣着“反革命”的帽子。

纵使GFW把百度删了个七零八落,今天的青年也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前辈们所为之奋斗的。但也许历史就是历史,充斥着偶然和机缘,让我们对今天也无可指责。只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已经慢慢的不用ftp了,也许maze上的乌七八糟能更好的填补孩子们好奇心吧。

5 comments:

ricci said...

价值判断和政治倾向有关系,也和一个人的经历有关,见仁见智吧^_^

Anonymous said...

记得何新对89的一些评论:
89那些不幸之牺牲者是可悲的。他们并非牺牲于反腐败,而是被误导而牺牲于虚幻的价值。

我觉得学运虽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不能排除境外势力想要制造的消极影响.不过我也不太认同现在的"稳定压倒一切"

所以正在不断探索真相中.

很高兴发现你的blog.

http://175179931.spaces.live.com

Anonymous said...

终于可以留言了,前几天一直到不了留言的页面...

ricci said...

这两天一直有人在留言啊……也许是局域的网络问题吧。

PennyZa said...

当是我4岁。。。可那些烧焦的尸体的画面至今难忘。欢迎来我的blog
http://chailu.bloggerspac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