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8

一年级(续)

他从qq好友里把她删除了,也渐渐的忘记了他为她申请的电邮,仅存的是每年春节高中同学聚会时的寥寥寒暄。

半年后的一天下午,她从qq上给他发了一个链接,是M2M的歌曲"pretty boy"的flash,她说:是很好听的歌。他对这首歌很熟悉,但还是听了一遍。他不知道她的用心,于是回复询问。她说:不好意思,发错了。

一年后,他遇到了他的爱人,尽管最终也未能长久,但至少让他能够全力给予。

某年春节聚会上聊天时,她说她很早就离开了那个能写十页情书的男生,爱上了同校的另一个男生。

他听见到过这个男生的同学说,她俩很般配。

三年后,他被保送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同学说她回家乡工作了,她男友留在了郑州,尽管她俩曾经试图在一起……

2006-05-26

一年级

大学前的暑假是那么短暂和匆忙,不让这个热恋中的男生和恋人有更多的亲近,甚至不给他一个正式道别的机会。他早早的来到北京,草草地陪父母游玩一番就投入了大学生活。

谁没有过信誓旦旦的那一刻?他也想再现高中时的辉煌,也想更加充分的证明自己。然而面对陌生的校园、室友、同学,他并不是都处理的得心应手。大学的课堂风格与高中迥异,学习氛围也与高中不同。他保有着高中时的学习习惯,很少上自习,一下课就蜗居在寝室,成绩并不十分如意。偶尔也去参加社团,他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惟有书写能寄托他的心情,想象着她在毕业晚会上唱《心语星愿》的样子,她是一个声音很甜的女生。高三末开始的日记还在继续,现在还要给远方的恋人写信。一封封往来的信笺中,他希望她能够知道自己现在的快乐,这种几乎只源于她的快乐,他更希望她过的快乐,她的一切都快乐。一个初恋男生总是作出不少荒唐的事情:他每次都用印有“北京大学”字样的信封,寄到她那所并不知名的大学,他要她为他骄傲;在信封的背面写上“你好(how)are you”,用一个心形圈点起来,他在宣告自己对她的爱;她的寝室还没有装电话,他每天晚上要打公共电话,焦急地期待某个好心的路人接听后再转叫她;他知道她家里并不富裕,于是从生活费中拿钱寄给她来补贴她的电话费。艰苦,但甜蜜,特别是当有位室友也在努力经营一份异地恋情的时候,他还是能够看到希望的,他鼓励她毕业后考研来北京,因为这样两个人就能够在一起。

在这爱情似乎一帆风顺的时候,他开始有丝丝不安。她在电话中提及有别的男生在向她示爱,一个能够熬夜为她写十页情书的男生,而他却只给她传过小纸条,连小纸条都写在太不正式的演算纸上;她的室友打电话过来说有男生每天去她的楼下嘘寒问暖,而她却只能在电话中倾诉衷肠;她开始反对他在信封背后写甜蜜的话儿,因为她觉得这让她难堪,而他以为她会兴奋的跳起来。可他还是坚守着这份感情,尽量的不去怀疑和猜忌。他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选择。

十一月一个周五的下午,他满怀欣喜地在机房在线听两首歌曲——《约定》和《盛夏的果实》,因为这是她在曾经来信中抄写过歌词的两首歌。他一边反复的学唱《约定》,他平时只学唱英文歌的,一边傻傻的幻想着他和她的未来。然后,他回到宿舍楼下,照例检查信箱,如愿收到新的来信。可是这封信异常的长,他一页一页的读,慢慢的觉察到爱的死亡,无法抑止泪水的奔涌。同学的电话卡全被他借来,他要打电话给她,他要听她亲口说这是假的。沙哑的嗓音持续了一整个夜晚,电话的那端也是凄惨的哭声。她很绝决。

可他还不愿意相信。他依旧给她打电话,她的寝室刚刚装上电话了,不用她再去寒风中等公共电话了,可是他却只能再偶尔的问候,两个人渐渐的没有了共同语言。他还是早早的去西单给她买了圣诞礼物寄去,一条围巾、一件白色的风衣、一件毛衣。这些他还不曾给自己的母亲买过。


十二月的一个周末,他无法再深受心灵的煎熬,放弃了考试,坐上南下的火车来到她的学校。那是一个不大的园子,一切都景然有致,同学们也格外热情友好,只有天是阴冷的。他见到了久别的她,觉察到不小的变化,不如他印象中的那般美丽了。可是他有责任感,他深知此行的目的何在。在房间里,他和她谈了好久,哭了好久。到凌晨他还在哽咽着给她念自己写的日记,这些记录了他和她第一天开始到现在的心情,从未间断。可有多少爱能够重来?她的心已经彻底被别人俘获,他绝望了,留下那本日记,第二天回了北京。

几天后的圣诞前夕,他收到了她寄来的包裹,两本书、一副手套和一顶帽子。他的头太大,那帽子戴不上。

2006-05-20

超级立方体

生活是一个超级立方体,就像影片"elephent"呈现的。这部由HBO投资拍摄的影片,的确传承了一些电视记录片的风格——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不借助多余的粉饰,平实的将故事铺展。令人匪夷所思的片名取自“盲人摸象”的寓言。对于一场血腥的校园枪击案,正如那几位亲身经历者一样,没有人能看到生活的全部,观众也理应如此。导演就是沿着这样的逻辑,在用影片的半程叙述了整个事件后,再将事件的各个侧面以不同的角度回放,解开先前心头的疑云。频繁的长镜头的运用,完全符合一个旁观者的视觉经验,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耐心是需要的,因为既然不能奢望从一个亲历者的身上看到事件的全部,那么就要忍受时钟在他们身上照旧的转动。但这每一分钟仍是有意义的,尽管乍看起来和主要事件无甚关联。厌学、恋情、歧视、自卑、同性恋等等这些校园话题都貌似“无甚关联”的被一一捕捉,描绘了一幅深灰色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更为震撼的是那两个制造血案的高中生。他们沉迷于暴力电脑游戏,被纳粹右翼思想毒害,心理极度的扭曲。学校教育的压抑引发了他们内心的仇恨,枪支的泛滥和电子商务的缺乏管制给了他们发泄的工具。但这已经远远不是一场有针对性的复仇,无数无辜的同学和老师被波及,这种“无所谓”折射出两个少年心灵的空虚。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融合了当今美国社会众多颇有争议的元素,没有结局和答案,留给人无尽的反思。

2006-05-10

理想伴侣要求

性别:女

条件:
1、爱我,非常爱我,非常非常爱我;
2、能够适应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但是又很有情调和品味;
3、喜欢孩子,不溺爱孩子;孝敬父母,不依赖父母;
4、有工作能力和经济独立的能力,但也可以根据需要适时成为家庭主妇;
5、身高163以上,173以下;体重93以上,113以下;长相甜美;音色动听;身体健康;
6、热爱音乐、电影;擅长或者乐于学习乐器、绘画、书法、舞蹈中的一种;不打篮球,不踢足球;
7、时而耍小孩子脾气,时而温柔贤淑,但不能蛮不讲理或死气沉沉;
8、原意一生陪伴我,无论天涯海角,无论生活惨淡或光彩。

2006-05-04

《茉莉花开》:四代女人的不幸和幸福

《茉莉花开》成功刻画了中国四代女人的独特遭遇以及她们身上无法摆脱的时代投影,片名、章节名与女主角姓名的呼应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运。主要角色茉、莉、花三人的青年时代皆由章子怡一人出演,是在刻意的让观众关注她们个性之间的共性:她们对爱情的信仰与痴迷,对生活的执着与顽固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共性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她们价值观的激烈冲撞。由此造成的不幸正是本片大量篇幅着力描绘的,但女主角嘴角不时流露出的丝丝微笑也让我感受到了些许幸福。尽管这幸福是短暂的,不幸是永恒的,但是,短暂的幸福更值得细细回味吧。

影片的缺憾也非常明显。拍摄这种时间跨度和人物交替较大的电影是对导演和编剧的极大考验,本片限于标准时长在这方面捉襟见肘。如果改为制作一部三小时的电影,相信剪辑出来就不会带给我这样大的突兀感。在这个意义上,本片可谓过分强调电影商业化运作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