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1

在荒芜的心田寻找美丽

近些年来,很多美国电影尝试从阴暗面去反思那些在人们想象中应该是完美的白栅栏、小房子、小家庭。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这种城郊生活是他们的“美国梦”。但对有些人,这也许是一团扭曲的梦魇,充斥着未竞的愿望、被压抑的欲念和破灭的理想。平静的表面下经常隐藏着孳生紊乱、焦虑、伪善的土壤。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正把这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热衷于描述这种郊区生活的社会性堕落的根源,并且深入的进行解剖。《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所记录的也是属于这个领域,但不像林奇的作品那么黑暗,因为它尚且存在瞬间的救赎。


一、死亡——“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儿我还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死了。”

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的旁白就告诉我们事情的结尾——他死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比利·怀德《日落大道》的开场:男主角威廉·荷尔登的尸体飘浮在泳池上,而他的声音带领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细说从头。虽然很多电影使用了这样的手法,但很少有足够坚实的织体能够支撑起一个已知的结局。

《美国丽人》是对典型的美国城郊生活带有讽刺意味的巡礼。美丽的郊远小区、笔直的街道、路旁庭院前整齐而稀疏的树影、白房子红屋门,这些仿佛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美国普通家庭。但当我们走近它,在这个家庭里,莱斯特(Lester Burnham)——为所谓的“美国梦”牺牲的男主人——所追求的金钱和成功事业归于单调乏味的存在。生活令他他感觉精神空虚、生命毫无价值。

凯文·斯派西(Kevin Spacey)成功地演绎了莱斯特——这个挣扎于激情不再的婚姻和无意义的职业泥沼中的身心疲惫的丈夫。安尼特·贝宁(Annette Bening)饰演卡罗林(Carolyn)——莱斯特的精神压抑、整日为地产经纪工作驱使的妻子。象大多数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卡罗林很容易被摆布,对自己的独立、自信深信不疑并为这一点从心底里怜惜自己。成功是她的宗教,她因此变得狭隘,而且逐渐成为各种据说通向成功的精神训练和什么新玩意儿的活跃的应声虫。事实上她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人,也渴望真实的情感。身为校篮球队啦啦队成员的女儿简(Jane)(Thora Birch饰演)与双亲日渐疏远,认为一直口角不断的父母已经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正在努力发现生命的真谛,以避免重蹈可怜的双亲的悲惨境地。


二、重生——“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

在经历了一次中年危机后(某种意义上或许应该称作一种苏醒,或许是真切的、抑或是精神失常),莱斯特原本毫无意义的存在开始起了戏剧性的变化。他遇到了自己女儿的高中同学和朋友——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长安吉拉(Angela)(Mena Suvari饰演)。42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莱斯特在安吉拉身上看到了诱惑,压倒一切,又不能染指,这让他多年来第一次想为自己做点什么。他的已经凋敝的个人生活重新开始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迅速的成为一个高中大男孩,决定开始重构自己的生活模式。他辞去了索然无味的工作,减肥健身,在当地的一个快餐连锁店炸汉堡包,听Pink Floyd的音乐,抽大麻。当然,他也开始向妻子坦白自己对夫妻生活的厌倦。他第一次为活着感到欣喜万分,感到自己有时间尽情享受曾经错过的缤纷的美丽。

从此,小小的世界愈加黯淡。莱斯特的苏醒很快影响到了他的妻女。对卡罗琳来说,丈夫似乎已变得越来越陌生。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堕落历程,不再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是开始玩火般地与名为巴迪凯恩的中年房产商暗生情愫。简也开始和瑞克相处。

影片的结局,莱斯特是被隔壁的退役军官(Chris Cooper饰演)——被“正常”和“强权”压迫至畸形的精神残疾人——一枪打死的。那天晚上他潜藏的同性恋倾向撕破了海军陆战队的高傲伪装,他试图亲吻莱斯特,因为他以为他也是同性恋。他这么以为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瑞克曾经与莱斯特有过性活动。但当发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他要为莱斯特使自己蒙受的耻辱复仇。

虽然爱情让莱斯特最终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间,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点。“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观赏之余,为了真正体会影片所描述的变革,我们应该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的黑暗面。《美国丽人》带领我们感受这黑暗的方方面面,和同时有些搞笑、更令人痛苦、烦扰和悲伤的结局。一个观赏者也许不会全盘同意影片所努力揭示的生活现实,但应该知晓影片的用心:这是一部试图教会人们如何从岁月辙痕中完成自我拯救的黑色喜剧。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丽人》可以算作这个令人惊异的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0世纪末、千年末的一个适时的惊叹号。


三、美与希望——“你曾经拍摄过的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

一个徒弟问师父:“世界上有没有比创造所带来的美感更美妙的事情?”师父沉默良久,答道:“是的,的确有。”“那是什么更美妙呢?”徒弟又问。师父答:“是你自己对创造所带来的惊奇与美感的感知。”这则禅宗机警的寓言所阐发的哲理正是《美国丽人》的精神实质所在。

在表面层次上,《美国丽人》是一幅并不美丽的美国风情画。它是一部由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得主艾伦·鲍尔(Alan Ball)创作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萨姆·曼德斯(Sam Mendes)执导的演艺精良、构思巧妙的讽刺电影。电影摄制者无情地打碎了获得广泛认同的“美国梦”的假想,鞭挞了现代美国生活的许多侧面——为物质占有欲所笼罩的郊区生活,急切地渴望披上成功外衣的愚蠢,把身体塑造成清白的机器的自我陶醉,对诱人的金发碧眼女郎的荒诞的幻想,基于炫耀道德而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憎恶,和不顾一切的对出众和另类的渴求。这些侧面的内部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

在更深的层次上,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最最寻常的反英雄角色,一个从容而热切地追求捍卫着美的牧师。片名“美国丽人”实际上是玫瑰家族的一种,导演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还有他的妻子卡洛琳,也要通过料理花园弥补与家庭的缝隙,从中找寻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而只有瑞克(Ricky)(Wes Bentley饰演)才是整部片子的希望和灵魂。这个18岁的男生贩卖大麻以维持自己用录影机记录周围世界的怪癖的开销,拍自己眼中的美丽事物,从塑料袋到简。瑞克既能够战胜扭曲的体制,也能够欣赏飘逝的美丽。瑞克已经走出了他的家庭阴影:退役军官对他的痛打、偷窥、突然袭击、语重心长的教训徒然使退役军官自己心里惊涛骇浪,而瑞克只是和父亲保持相安无事。他能够用一种自然的坚持应付所有事情,包括心爱的女孩简。他和简交好,并发掘出了她的内在美。他决心使她信服:“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事物时,一个人是难以保持疯狂的。”

影片中最优美细腻的场景之一是瑞克给简播放他最欣赏的一盘录影带,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在清风中起舞。这一幕的朴素和尖刻使我想起了Sister Wendy Beckett的名言:“能够从在别人眼中看来寻常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高贵和美丽的眼睛是圣洁的眼睛。”诚然,我们为世俗所迷惑,错过了太多的美。根源何在?或许是我们太象影片中的安吉拉、太认同她所说的:“我不认为还有比平庸更坏的事情了”了吧。

在瑞克的帮助下,莱斯特人生变革的最后举动是变成了一个心怀好奇、努力尝试新事物的人,在这从垂死到新生的转变中充满着感恩。也许要数次观赏我们才能够发掘出《美国丽人》中所蕴藏的全部的精神财富,但终究它会对我们重构对平凡中美的理解和欣赏有所裨益。其实美是一种被打动的感觉。在我们对一切变得漠然的时候,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让我们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生动地存在。

刘悦玲:矢志学术 挺立潮头

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一张办公桌,几节沙发,加上堆满侧壁书橱和桌面的书——这就是陈瑞华教授的书房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法和经济学》、《中国的道路》、《四书五经》……都说“书如其人”,访谈还未开始,我便已经为陈瑞华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角折服了。陈瑞华看出了我的惊羡,淡淡地解释说:“法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博览群书会使人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眼光。我近来提出的‘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这一研究方法命题,就受到这方面的启发。”

话头回到1985年,18岁的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学,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转眼就是10年。博士毕业那年,北大开始招第一届博士后,凭着“君合奖学金”第一名的成绩(当时全国只有5个名额),以及个人的学术实力,他顺利进入北大做博士后研究。

在北大的学习使陈瑞华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北大,我的视野大大拓宽了,不再‘以法论法’,而是开始联系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考虑。这也可能是北大与法大对我熏陶的不同吧。”毕业留校后,陈瑞华立即被聘为副教授,2000年成为教授,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是重学问的地方,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最自由的空间和最大的尊重。对我个人来说,最理想的职业是教师。在北大作教师,我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

10余年一晃而过,当年的那个充满憧憬的少年如今已经在学界闯出了鼎鼎大名。作为北大文科和全国法学界最年轻的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刑事审判原理论》被一版再版,已经成为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一本专著。2000年,他出版了《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就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同时开始反思认识论,大大发展了“诉讼构造理论”。另外就是论著《看得见的正义》和陆续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的十几篇论文。经过三年时间的积累,陈瑞华才出版了自己的第四部著作:《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时常听人赞叹某某权威“著作等等”,我不禁惊诧于陈教授的“谨慎”。但他有自己的标准:“一个学者的真正价值是提出了多少有生命力的法学思想、法学理论。同样,学术的使命也并不是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积累知识,创造思想,提出新观点,改造社会大众的精神”。

学者分很多种,陈瑞华应该属于那种最纯粹的——不做兼职,不做官;不为名,不图钱。正值壮年的他,还有雄心勃勃的“五年规划”:整理近年的研究所得,对程序性违法和程序性制裁问题作出突破性研究,对程序正义理论进行一个比较完善的总结,同时对刑事诉讼证据法原理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再往远点说,很希望在45岁前能出一本代表个人最高水平的学术性教科书。”说到这里,陈瑞华目光炯炯,脸上泛出了兴奋的红光,我仿佛看到有一条独立的学术之路,在面前延伸……

2006-03-27

A Day at FF Beijing Office

本学期第一次八点前起床……赶赴位于朝外国际俱乐部五层的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参加美国维拉司法研究中心举办的semina,往返途中充分领教了北京朝九晚五濒临瘫痪的交通状况。

介绍我们的项目之外,还了解了其他几个刚刚开始或即将完成的项目情况。除了来自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的“未成人司法救助”项目外,其他三个都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位刑事诉讼法专家主持的:樊崇义老师(今天得知他是我老板的硕士生导师)和顾永忠老师主持的“刑事诉讼中侦查讯问程序的改革——讯问时律师在场和录音录像”项目、宋英辉老师主持的“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和决定不起诉的改革”项目、卞建林老师主持的“证据开示”项目。

老板说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们对这种司法试验项目乐此不疲并不是做学问的端正态度,从今天会上的见闻来看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不管福特想要什么,我们要明确我们想要什么。

不过,不管福特想要什么,我由衷钦佩它的行动。

另外,美国维拉司法研究中心的专业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老板说他们那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不适合中国,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与美国法治水平的巨大差距。在美国,在维拉,法律是一门科学;在今天的中国,我真的体味不到。

2006-03-19

2005年6月10日下午于故宫,同行的一美国加州某基督教教会来华旅行团成员正在向我展示并解说其右臂上的基督教符号文身。当时听的我那叫一个“翻云覆雨”(就是“云里雾里”:P)啊,仿佛这几个字母分别是象征鸽子、魔鬼、蛇、原罪等等。

由于年代久远,该男子的姓名已经不可考,我只清楚的记得他对共产主义有着如饥似渴的好奇感和求知欲。他不厌其烦的问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天真的以为每一位中共党员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在故宫买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版的毛泽东语录,如获至宝、反复诵读。

他的同伴中有位名叫Craig的小伙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仍不忘记给家乡的女友带回一件纪念品,实在令人感动。无奈其女友唯独对伞情有独钟,其实想想倒也是一个很浪漫的癖好。于是等故宫逛罢,前门的胡同里便穿梭着我们一行“搜伞者”的身影。不过,Craig这次的目标是黑伞……你们能想象到在前门这样一个旅游景区买到黑伞的难度吗?你们能感受到我为成全国际友人的爱情而不惜踏破铁鞋的伟大吗?最终,尽管我们每到一店Craig便用刚学会但是相当标准的拼音大喊“shan”,老板们也还是无法满足他的小愿望。

猜这些美国人看到天安门城楼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坦克!如果你们也看过关于六·四学潮的记录片《天安门》,会想起一位青年勇敢的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的长安街上意图阻止军方坦克前行的那一幕吧。

2006-03-08

冬去

浅棕色的书桌在寝室的窗前,暖气触手可及,仍然温热。北京的冬天似乎迟迟不肯离去,从深秋到初春,让人变得无尽的慵懒,蜷缩在自己的天地。每每到下午,斜阳穿过楼群打在阳台和窗前,那是一种让人平静的光芒,却也每每以咫尺之距,不打扰我的阴暗。忘记了这曾经是我——一个摩羯座男生——最喜欢的季节,也许现在仍然是。也许而已,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内心的丝丝不同。

我喜欢这不同。

2006-03-03

Libertarian Left

Your political compass
Economic Left/Right: -4.00
Social Libertarian/Authoritarian: -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