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7

“全国人民的”

《人民日报》报道,今日起,北京大学正式开始对参观校园的人员数量和对象加以限制,对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原则上不予接待,只批准中学生团体进入,对于个人参观不作限制。上述限制所依据的《北京大学2006年暑期入校参观审批暂行规定》前不久一经发布,立即引发铺天盖地的讨论。这种讨论并不新鲜,2005年五一长假期间北京大学限制校外游客进入的举措就曾遭来骂名。反对意见中的最强音正是这屡试不爽的“全国人民的”一词,意即,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有何理由将人民拒之门外?有人还习惯性的拿隔壁学校宽的广胸襟与北大的小肚鸡肠做对比——同样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和隔壁学校的差距可见一斑,如是云云。以至于隔三差五北大BBS未名站上同学们抗议校外人员旁听占座、霸占自习室、垄断羽毛球馆等行为时,总会见到“全国人民的北大”这种无奈的自我解嘲。

“全国人民的”,多么有说服力的字眼!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之一的北大,每年的确从国家财政获得大笔科研和教育经费以维持正常运转。而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因此,时髦的说,北大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丝毫无错。由此推出,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也无可厚非。然而,“全国人民的”某种意义上而言只是表明了所有制形式,正如旧时经济体制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大学而言,“全国人民的”相对的是民办的(国外称为“私立的”)和地方的。反对者的逻辑非常清晰:既然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就不能像民办高校一样自己来决定是否开放,也不能像地方所属高校一样决定是否对外地人开放。

这种逻辑同时是非常荒谬的。政府也是“全国人民的”,那是不是可以随便进去参观呢?一个机构有一个机构的功能,政府的功能是行政,而非接待游客。而北大的功能是教学和科研,接待游客甚至连副业都不算,岂能任其肆意干扰正常的校园秩序?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但并不是可以为纳税人做任何事。如果抱着“出钱的就是爷”这种心理,相信任何一个公共机构都无法令纳税人满意了。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每每我们路过新华门门前,眼睁睁的看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却不曾想到既然这是“全国人民的”国务院,那也进去参观参观吧,尽管猜想里面风景比起北大并不逊色。而北大一直以来对外界的开放使得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以致于骆绎不绝的游客们对广大北大师生为这种开放所承受的折磨没有任何的体谅和感恩。如果说一个公园对游客的种种陋习尚有所防备,北大则是赤裸裸的暴露在这些污秽的言谈举止中。遥想2003年非典快要消退时,尽管封校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我们仍然留恋那几个月清静。这种清静是作为学术圣地的北大所应得的。其实,北大允许游客参观,特别是中小学生游客的参观,只看成北大对“全国人民”的一种额外的回报。正如有些国家的议会在特定时间对公众开放,以使其立法环境和过程为国民所知悉。但请注意,这里的开放一定是特定时间而非全年无休的,因为,议会的功能是立法而非法制宣传。北大在旅游淡季对游客全面开放,而现在对游客进行适度限制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而,如今的规定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不习惯,想要寻求支持和理解难度可想而知。无聊的网民才不去考虑北大会如何,他们有着更为全局的眼光,他们只关心“全国人民”是多么失望、多么生气。依我看,北大不如顺水推舟,规定如下:“即日起,取消对旅游团参观北大的禁令,北大对所有旅游团和个人游客全面开放。但是为了促进全国人民的福祉,发展教育事业,每个旅游团按人数收取100元/人的费用方可进校参观。这100元中,其中1元用于校园学生导游的报酬(这种报酬现在也在以另一种形式收取),49元捐赠给在京的打工子弟小学,50元捐赠希望工程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兴建基础教育。”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怎一个“妙”字了得,佩服佩服,思维缜密。
只是,认真地读完你的这篇文章后我的眼睛都花了,就像看了强烈的太阳光之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