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1

刘悦玲:矢志学术 挺立潮头

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一张办公桌,几节沙发,加上堆满侧壁书橱和桌面的书——这就是陈瑞华教授的书房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法和经济学》、《中国的道路》、《四书五经》……都说“书如其人”,访谈还未开始,我便已经为陈瑞华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角折服了。陈瑞华看出了我的惊羡,淡淡地解释说:“法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博览群书会使人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眼光。我近来提出的‘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这一研究方法命题,就受到这方面的启发。”

话头回到1985年,18岁的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学,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转眼就是10年。博士毕业那年,北大开始招第一届博士后,凭着“君合奖学金”第一名的成绩(当时全国只有5个名额),以及个人的学术实力,他顺利进入北大做博士后研究。

在北大的学习使陈瑞华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北大,我的视野大大拓宽了,不再‘以法论法’,而是开始联系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考虑。这也可能是北大与法大对我熏陶的不同吧。”毕业留校后,陈瑞华立即被聘为副教授,2000年成为教授,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是重学问的地方,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最自由的空间和最大的尊重。对我个人来说,最理想的职业是教师。在北大作教师,我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

10余年一晃而过,当年的那个充满憧憬的少年如今已经在学界闯出了鼎鼎大名。作为北大文科和全国法学界最年轻的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刑事审判原理论》被一版再版,已经成为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一本专著。2000年,他出版了《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就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同时开始反思认识论,大大发展了“诉讼构造理论”。另外就是论著《看得见的正义》和陆续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的十几篇论文。经过三年时间的积累,陈瑞华才出版了自己的第四部著作:《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时常听人赞叹某某权威“著作等等”,我不禁惊诧于陈教授的“谨慎”。但他有自己的标准:“一个学者的真正价值是提出了多少有生命力的法学思想、法学理论。同样,学术的使命也并不是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积累知识,创造思想,提出新观点,改造社会大众的精神”。

学者分很多种,陈瑞华应该属于那种最纯粹的——不做兼职,不做官;不为名,不图钱。正值壮年的他,还有雄心勃勃的“五年规划”:整理近年的研究所得,对程序性违法和程序性制裁问题作出突破性研究,对程序正义理论进行一个比较完善的总结,同时对刑事诉讼证据法原理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再往远点说,很希望在45岁前能出一本代表个人最高水平的学术性教科书。”说到这里,陈瑞华目光炯炯,脸上泛出了兴奋的红光,我仿佛看到有一条独立的学术之路,在面前延伸……

No comments: